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9174.“人若向同伴借什么”表来自另一个不同支系的真理。这从“借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“借”是指从某个其它源头,而不是人的自我获得真理,因而是指来自一个不同支系的真理。“借”或“向别人要”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,是因为在灵界,向别人要或被别人赋予的良善唯独是属于聪明和智慧的良善。诚然,其它许多事物,甚至无数事物也会呈现;但它们是那些属于聪明和智慧的事物所产生的表象。由此明显可知,“借”表示被别人教导,因而从某个其它源头,而非人的自我获得真理或真理和良善的知识。不过,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。当一个人通过早已与他同在的真理来推断真理时,就说他从自己获得真理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将这些真理与他以前所拥有的真理结合起来。但他在如此行时,只接纳那些服从并符合同一种良善的真理;因为将真理排列成系列并联结起来的,是良善。良善就像一个人的灵魂,真理就像灵魂所穿上,并通过它们行动的事物。众所周知,人里面的每一个事物都从人的灵魂获得自己的生命;因此,信之真理从爱主爱邻的良善获得自己的生命。如果构成一个人的灵魂的,不是这种良善,而是爱自己爱世界的良善,那么此人就不是一个人,而一个野兽。而且在来世,他在天堂之光中就看似一个野兽;尽管在他自己的光中,他看似一个人,而当天堂之光进入时,他自己的光就变为幽暗。然而,要记住,照着人之生命的良善排列真理的,是主。
当一个人被别人教导时,就说他从某个其它源头获得真理。如果这些真理不服从并符合他所处的良善,诚然,它们被储存在他记忆中的记忆知识当中;但它们不会变成他的,也就是说,不会成为其信仰的一部分,因为它们来源于一个不同的支系。这些真理就是本节和下一节所论述的主题。
在圣言中,当提到“借或借贷”和“借给或借出”时,所表示的是出于仁爱的情感接受教导和给予教导;如在马太福音:
有求你的,就给他;有向你借贷的,不可推辞。(马太福音5:42)
此处很明显,“求”并非表示求问,因为经上说“有求你的,就给他”;“借贷”也并非表示借贷;因为一个人若无论谁来求、谁来借,就都给他,就会丧失一切财物。但由于主出于神性说话,所以“求”和“想借贷”,以及“给”和“不可推辞”表示天上良善的交流,也就是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的交流。这种交流的性质是这样:天使出于仁爱的情感给予别人的越多,总体良善就越从天堂,也就是从主流入他(6478节)。因此,给那有求于他的天使不会丧失财物,而是富有财物。当一个人出于仁爱的情感向别人行善时,这一点同样适用。不过,真正的仁爱在于给予善人;给予恶人所要求和渴望的,不是仁爱(8120节),正如大卫诗篇所说的这些话:
恶人借贷而不偿还;义人却施怜悯,并且给予。(诗篇37:21)
路加福音:
你们若借给人,指望从他收回,有什么可酬谢的呢?你们倒要爱仇敌,也要善待他们,借给人不指望偿还,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,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。(路加福音6:34-35)
此处“借给”也表示出于仁爱的情感行善,因而交流天堂的良善;以及赋予世界的良善,然而赋予后者是为了前者的缘故,以前者为目的。仁爱的情感在于交流良善而毫无回报的想法或目的;但当以回报为目的而交流良善时,仁爱的情感是不存在的(2373, 2400, 3816, 3956, 4943, 6388-6390, 6392, 6393, 6478, 8002节)。仁爱的情感在于“爱仇敌,也要善待他们”;但教导仇敌,以及通过适当的方法纠正他们,才是爱他们、善待他们(8121节)。
在摩西五经中,“借给”也表示仁爱的实施:
你若听从耶和华的声音,谨守祂的诫命,必借给许多人民,却不必去借贷。(申命记28:1, 12)
“借给许多人民”表示富有属于聪明和智慧的良善,并出于这种丰富而交流它们;而“不去借贷”表示不需要其他人的良善,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主赐予一个人的。大卫诗篇:
施怜悯并借出的善人,在审判的时候必伸冤;因为他永不动摇。(诗篇112:5-6)
“施怜悯并借出”描述了那些处于纯正仁爱之人的状态。类似描述出现在诗篇(37:21)和其它经文中。
5147.“有给法老的各样食物”表充满滋养属世层的属天食物。这从“食物”的含义和“法老”的代表清楚可知:“食物”是指属天良善,如下文所述;“法老”是指内层属世层(参看5080,5095节),也指总体上的属世层;因为当内层属世层与外层属世层相对应时,它们便构成一体。由于食物是用来提供营养的,所以“有为法老的各样食物”这句话表示充满滋养属世层的属天良善。经上说,这食物在最上面的筐子里面,以此表示意愿部分的至内层级充满属天良善。因为良善从主经由人的至内层流入,并从那里通过如同梯子的梯阶那样的各个层级流入外层。因为相对于其它层级,至内层处于最完美的状态,因而能直接从主接受良善,而低层事物则不能。如果这些低层事物真的直接从主接受良善,它们要么模糊它,要么歪曲它,因为与至内层相比,它们是不那么完美的。
至于来自主的属天良善的流注,以及对它的接受,要知道,人心智的意愿部分是良善的接受者,理解力部分是真理的接受者。理解力部分绝无可能接受真理,以至于将这真理变成它自己的,除非同时意愿部分接受良善,反之亦然。因为这一个以这种方式流入那一个,并安排那一个去接受。构成理解力的一切好比不断变化的形式,构成意愿的一切好比由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和谐。因此,真理好比变化,良善好比由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快乐。对真理与良善来说,这种情况尤为显著,故很明显,这一个离开那一个是不可能的,而且这一个若不通过那一个就无法被产生。
“食物”之所以表示属天良善,是因为天使的食物无非是爱与仁之良善,他们不仅靠它们存活,还靠它们恢复活力。当这些良善付诸行为或实践时,它们尤其能使天使恢复活力,因为它们就是天使的愿望;众所周知,当人的愿望在行为中实现时,他就会感觉焕发活力,富有生气。当物质食物给人的身体提供滋养时,这些愿望也给人的灵提供滋养;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:没有快乐的食物无助于营养,有快乐便有营养。正是食物中的快乐打开接受食物并将其输送到血液的管道或通道,而不快乐的事物则关闭它们。在天使当中,这些快乐就是爱与仁之良善;由此可以断定,它们是对应于尘世食物的属灵食物。正如各种不同的食物表示良善,“喝的”则表示真理。
在圣言中,“食物(经上或译粮食)”在许多地方被提及,不了解内义的人必以为那里所指的是普通食物,其实指的是属灵食物;如耶利米哀歌:
所有的人民都叹息,寻求食物;他们用美物换粮食,来恢复性命。(耶利米哀歌1:11)
以赛亚书:
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,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。你们都来,买了吃,不用银钱,不用价值,也来买酒和奶。(以赛亚书55:1)
约珥书:
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!这日来到,好像毁灭从雷鸣者来到。粮食不是在我们眼前断绝了吗?欢喜快乐不是从我们神的殿中止息了吗?谷种在土块下朽烂,仓也荒凉,廪也破坏,因为五谷枯干了。(约珥书1:15-17)
诗篇:
我们的仓盈满,能出粮食,更多的粮食;我们的羊在街市上成千上万。我们的街市上也没有哭号。得享这样景况的人民,是有福的。(诗篇144:13-15)
又:
这一切都仰望你按时给它们食物。你给它们,它们便拾起来;你张手,它们饱得美食。(诗篇104:27-28)
在这些经文中,就内义而言,所指的是属天和属灵的食物,而就内义而言,所指的是物质的食物。由此可见圣言的内层与外层如何互相对应,也就是说,从内在属于灵的事物与属于文字的事物如何相互对应;以致当人照着字义理解这些事物时,与他同在的天使则照着灵义来理解它们。圣言以这种方式被写成,是为了使它不仅能服务于人类,也能服务于天堂;因此,其中的所有词语都表示天上的事物,一切事物都是它们的代表,甚至一点一划都是如此。
“食物”在灵义上表示良善,主在约翰福音也明确教导了这一点:
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,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,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。(约翰福音6:27)
又:
我的肉真是可吃的,我的血真是可喝的。(约翰福音6:55)
“肉”表示神性良善(3813节);“血”表示神性真理(4735节)。又:
耶稣对祂的门徒说,我有食物吃,是你们不知道的。门徒就彼此说,莫非有人拿什么给祂吃吗?耶稣对他们说,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,完成祂的工。(约翰福音4:32-34)
“遵行差我来的父的旨意,完成祂的工”表示行为或实践中的神性良善,如前所述,这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食物”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